南通

当前选择:南通

当前位置: 南通学大教育 > 南通资讯 > 南通

浅论个性化语文教学中读写的相互促进作用

来源:学大教育 时间:2013-10-31 15:06:40

  近年来, 作文在南通市中考语文中的分值为60分,占总分值的40%。分值很大,家长和学生们都非常重视。因此在个性化教学中,不少家长跟教师沟通时,要求给孩子重点补习作文,甚至有些学生在课时规划时,要求所有的课时都用来补习作文。笔者认为,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。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:“学生作文不好,其实是阅读不好。”“阅读不好,作文也不会好。”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二者相互促进,相辅相成。

 

  下面就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作用作简单探讨:

 

一、读写相伴 天造地设 源远流长

  俗话说: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笔者在个性化教学中所遇学生,无不感叹生活枯燥、乏味,学校、家庭两点一线,根本就没有来自自身生活中的写作素材。也难怪,由于不断升级的学业压力,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生活,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快乐时光,就算有课余时间,他们也在电脑游戏或看漫画书中度过,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。

 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不要谈写一篇优秀的习作了,就是一篇普通的习作,他们也很难写得出来。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,言之无物,甚至是空话、废话连篇。

 

  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——阅读。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写来也会吟。”阅读是吸收、储备的重要手段,而写作则是倾吐、输出的重要渠道。读写从来都是结合在一起的。我们只有指导学生学会阅读,才能让他们在阅读中借“米”下锅,并吸收丰富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
 

  那么阅读什么呢?哪些文章适合初中生阅读?

 

  在学生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籍的情况下,我们可以带学生们品析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范文。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,大部分都是堪称典范的文章,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、阅读水平。如写人叙事类的范文可以选择魏巍的《我的老师》、朱自清的《背影》,以及鲁迅的《藤野先生》等。一方面,从积累角度,指导学生进行好词佳句的赏析、摘抄,如《藤野先生》一文中出现的含反语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,《背影》一文中关于父亲背影的大量动作描写等;另一方面,从素材选取的角度,启发学生关注实际生活,以上提及的范文素材均来自作者的实际生活,只要善于观察、善于发现,就不愁无米下锅。

 

[MVC:PAGE]二、读写互补 运用自如 方法多样

 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,不管是哪一门功课,都需要学会知识迁移,所谓迁移,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,也可以说是将学得的经验(包括概念、原理、原则、技能技巧、技术方法以及态度等等)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。那么,如何将阅读中的知识顺利迁移至写作呢?

 

  以散文教学为例:

 

  教学游记散文时,应该带领学生如何阅读与欣赏呢?首先要带领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踪。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《鼎湖山听泉》一文中,作者是这么交代行踪的:“江轮夹着细雨,送我到肇庆”“赶到鼎湖山时,已近黄昏”“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”“行至半山,有一补山亭”……作者边行、边看、边听、边悟,展现了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,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、整体美。这种边走边看,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的写法,叫做“移步换景”。

 

  学校组织学生旅游之后,常常要求写一篇游记,这时,就可以要求学生按照移步换景的写法,依次描写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美景。其次,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取材。课文中的鼎湖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,可以描写的景物有很多,然而作者的笔力集中在“听泉”,把树木、山寺等内容处理得较为简略,表达了作者对山泉的喜爱,以及透露了作者的人生感悟。

 

  一对一教学中,我的一位学生写了一篇习作《秋游》,内容非常多,面面俱到。我问她,想表现的重点是什么?她说,还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。我就用课文来启发她,让她思考她想要表现的中心。她确定下来,中心是在秋游过程中感受到的秋天的颜色之美以及丰收之美,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。针对这个中心,她很自然地对习作进行了详略处理。

 

  再如教学状物散文时,除了帮助学生理清楚作者的情感线索外,还要提点文中的表现手法。如八年级下册《白杨礼赞》一文,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,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,借白杨树歌颂了坚持抗战的“北方的农民”、“家乡的哨兵”,歌颂了他们朴质、坚强、力求上进的精神。教学中,学生的状物类习作容易写得肤浅,就物写物,没有深度。

 

  如初二学生的习作《银杏》,该学生写了校园中的一株银杏:夏天可以遮挡烈日,陪伴自己学习;秋天结了果子,可以食用。文章的主体部分就这么多。其实,他也不知道究竟可以写哪些内容。这时,我就以《白杨礼赞》这篇课文来启发他:先抓住银杏的特征——叶形美丽,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还有药用价值;树干的木质紧密,是上好的木材;银杏果健康、美味。银杏浑身都是宝。其次,课文中,作者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,从而突出了白杨树的品质。

 

  引导学生思考银杏树与其他经济类果树的区别——银杏树对环境的要求很低,只要栽种下去,就不再需要人们去打理;不像常见的桃树、梨树、苹果树,容易生虫……然后,总结银杏身上的美好品质:贡献很大,索取却很少。最后,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与银杏有相同精神的人。经过这样的引导,学生习作的立意得到了提升,并且修改后的文章在班级被当做范文朗读。

 

三、读写结合 比翼双飞 相得益彰

  丰富的阅读、理性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,反过来,作文也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。在点评学生的习作中,通常会问及文章主旨及材料安排的作用,也会要求学生进行细节描写。学生习惯思考这些问题之后,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,会不自觉地去品析文本材料安排的妙处,会情不自禁地、发自肺腑地赞叹作者的生花妙笔。这就与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 

  前一种阅读更加深入、透彻,对于考试答题来说,正确率会更高,且能促进自己作文水平的提升;后一种阅读,囫囵吞枣,食不知味,既无法保证阅读题的正确率,又对自己的作文起不了任何帮助。所以说,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,密不可分,只有读写结合、比翼双飞,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!

相关推荐
热点资讯
热门话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