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“80后”子女陆续为人父母,其从小在生活中养成的诸多坏习惯已影响到下一代。年轻的父母们也许不了解,孩子们的眼睛时刻在看着你,自己无意识中的举动很容易被模仿力超强的孩子全盘接收。那么,父母应该避免哪些容易影响、“传染”给孩子的陋习呢?
情境一:工作繁忙压力大,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,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“怎么老是哭啊哭啊!别哭了,真是个烦人精!”
提醒: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,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。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,对孩子很粗暴,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,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情境二:结婚多年,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“今天是你做饭还是我扫地”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,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,事后又言归于好。
提醒:我们的敌对、争吵,会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。我们吵架时的神态、姿势、语气语调、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日后孩子在游戏时,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,狠狠地打娃娃,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、脏话。
[MVC:PAGE] 情境三:你辛苦工作,勤俭持家,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,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,他要奥特曼、要超人都照给不误,也不叫他节省。你的想法是:独生子女社会,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?
提醒:父母的这种“溺爱”,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一味索取的习惯,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?
情境四: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,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:“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?都学什么了?”一边问,一边就忙着做饭,整理房间,或者看报纸。
提醒: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: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,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,或整理好房间、看完今天的报纸。于是,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。
情境五: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。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。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。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,于是你提高嗓门,与她理论,最后争吵了起来。
提醒: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,使孩子误以为吵架、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。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。
[MVC:PAGE] 情境六: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,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。可是你一直很忙,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。这时候,你打电话给老师,告诉她你病了,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。
提醒:没有尝试就先退缩,那么,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“说到做到,决不食言”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。孩子会很容易学会把许诺抛之脑后,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。
情境七:在结婚问题上,你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,于是,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,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,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。
提醒:“总有一天你也会变老”,这是一则公益广告的宣传语,把它送给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年轻父母最适合不过了。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,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自己头上。
情境八: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,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、儿童抢位子,或者在“禁止入内”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。
提醒:我们说一套,做一套,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,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、种种诱惑时,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。
情境九:路上又堵车了,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。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:“为什么我们走这边?”你说:“这儿没警察,也没有摄像头,没关系的。”
提醒: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,孩子就学到:只要不被抓住,做什么都可以。
情境十: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,你不禁勃然大怒:“小孩子懂什么?不准乱动!”
提醒: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、可做,哪些不该做,可是,简单说“不”只能破坏亲子关系,压抑孩子的能动性,迫使他们转入“地下活动”。
坏习惯就像一种顽疾,一旦形成后很难改正,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,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,早做预防。在生活中家长们要注意改掉自己的坏习惯,给孩子做一个积极的榜样,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。